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也可以看到当年的服饰生活状况,1793年英国人马戛尔尼
随访团来到中国,在其所著的《乾隆英使
觐见记》中也可看到当年早在乾隆时期清代宫廷中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英国使者,而进行的
华丽布置。其中有一处讲到,
乾隆皇帝接见英使时的豪华和奢华令英国使者折服不已。书中记载:“全幄做圆形,圆径之长约在二十四码至二十六码之间,用圆柱多根支撑之。柱上有
镀金者、有绘各种花纹者、有加漆者,各视其地位及距离之适宜而排列之。幄中一切陈设之物如
桌椅及一切木器既穷极
华丽,而壁绒、帏幙、地毯、灯笼、缨穗、
窗帘之属亦无一非最精之品,而且颜色之相配、光线
浓淡之采择,无一不斟酌适当。置身其间,目之所及但觉
金碧辉煌五色相错,娱意之余,不禁念及亚洲人生活程度之高,及帝王自奉之奢侈,乃远非吾欧洲人所能及也。”即使是到了19世纪晚期,皇族中的
刺绣用量依旧很多。1872年10月初,英国画家威廉·
辛普森作为《伦敦新闻画报》的特派记者昼夜兼程赶到北京,因为当时大清皇室即将为16岁的
同治皇帝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他的使命是为婚礼的各个场景画速写,记录整个过程。从
辛普森为《伦敦新闻画报》做的这组
同治大婚图文报道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皇室中婚礼状况。在报道中,
辛普森写道:“那惊鸿一瞥也足以撼人心魄。婚礼行列并不算太长,然而那些服装和家具堪称精美绝伦……三十二面
旌旗和四十八面扇子、两顶
黑色的华盖、两个
白色的假人、两个用
刺绣做成的
黄色人和一百九十二盏灯笼。骑在马上的恭亲王显得英俊潇洒,他身旁有一个四杠大轿,这个
轿子呈
金色和
黄色,由十六个身穿猩
红色长袍的轿夫抬在肩上(在这个
轿子里显然坐着皇后)。”这两个案例都是外国人眼中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它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
京绣的使用和装饰状况有重要的启示。本节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服饰进行介绍
京绣的使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