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阊古迹图》的作者署款是桃坞秀涛子。描写的是从
苏州城北边的齐门外向西南方向远望。近景是以戏台为中心。戏台用众多的木棍支起,约有一层楼高。戏台上面的布景相当讲究,上面有假山和柳树所营造的
庭院,而且看上去戏台四面都可观赏,每一面分别
表现不同的场景。此刻东边的戏台上正上演着一出戏,但观赏的人并不是很多。戏台的东北方向还搭了两个有一人多高的凉棚,正对着戏台的凉棚
制作相对讲究一些,里面有数位男子正在饮酒。侧对着戏台的凉棚
制作相对简单一些,里面坐着十几位妇女和儿童,想必是妇女儿童区。做生意的小贩,踩着梯子向他们贩卖货物。戏台旁画面空内处标注有“齐门戏台”四字,但齐门在画面上没有表达。戏台周边有民居也有
商铺,以及众多的行人和络绎不绝的
船只,可以看出齐门外同样是热闹繁华。《
金阊古迹图》的
远景以
河道行船为中心。在距离阊门不远的
河道开阔处有5艘龙舟,船头都冲向
河道中央的一艘小船。小船上的船夫们正在费力地牵引着另外一艘“船”只硕大的
绿色蟾蜍,牵引绳从
蟾蜍的口中伸出,显得像是刚被捕获的样子。
蟾蜍应该是个
道具,体积大到几乎把整艘船都遮挡住了。在我国传统观念中,
蟾蜍是五毒之一,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一个“阳之极”的日子,
端阳避五毒,这恐怕也是基于古人
阴阳五行的观念。不过,此处的
蟾蜍应该还有一层含义。因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只“大
蟾蜍”实际上只有三只足,后面那只足长在
尾巴的位置。三足蟾又名
金蟾,是传说中旺财的神兽,所以端午节用船拖着“大
蟾蜍”东行,不仅有
避邪招财的意思,还点出了端午时令。阊门在画面的左上角,由于是
远景,并没有像《金阊
三百六十行》那样
描画精细,但景物的基本特征和《金阊
三百六十行》的描写是一致的,如月城、吊桥上的
商铺、水城门等。可以看出该图的描绘尽管不会是对景写生,但都是有事实为依据的。《
金阊古迹图》人物的造型方法与前述《金阊
三百六十行》近似,即以传统
画法塑造人,只是在人物衣纹上增添排线。不过《金阊
三百六十行》上点景人物都有的微弱投影,在《
金阊古迹图》上没有
描画。假如我们根据戏台的投影,可以推测此图的光源似乎来自画面的左侧,即实景的南面,说明此时正是
正午,而就在戏台上方的
船只的投影,却显示光源来自相反的方向,像是午后的光景。画面的
光影安排似乎有些主观和凌乱,没有《金阊
三百六十行》那么统一协调。另外,比较两图船身
明暗表达的明确性和排线组织方式的差异,可以判断《
金阊古迹图》与《金阊
三百六十行》的作者并非同一人,而“桃坞秀涛子”这位作者应该是受到《金阊
三百六十行》影响的一位“
泰西笔法”的追随者,作品的时代与《金阊
三百六十行》相比也要晚一些,估计已经是乾隆时代的作品了。作者落款同样为“桃坞秀涛子”的还有两件描绘苏州的实景作品:《
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图》和《
姑苏虎丘志》,两图分别以
山塘普济桥和
虎丘为中心,都是描写
虎丘一带的风景,而且都是
表现明月当空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