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公”是对汉族
道教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专事
跳神弄鬼的巫婆神汉的称谓,但从其社会功能上来讲又有别于
道教。
道教的起源与羌族
释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岷山山脉、岷江流域一带羌族著名的
祭祀总坛(场所)设在今大邑县鹤鸣山(各
羌区还有各自的分坛)。每年八月十五,川西北各地羌族
释比齐聚盛大的
祭祀活动,《
后汉书》称:“其地,好巫鬼禁盛行。”东汉时期一位名叫张陵的人,传为汉留后,
道教徒称之为
张道陵、张天师。
顺帝(126—144年)来到川西大邑县鹤鸣山,加入羌族
释比宗教集团中的
祭祀活动。据芦山县志载,
张道陵到鹤鸣山后于丘社之中,得咒鬼之术书,遂解使鬼法。他不但学会羌族
释比的修炼及药物治疗的方法,还学到了
法术,“得咒鬼之术书,遂解使鬼法”,即为引意
张道陵从羌族
释比处得道后,着手创建道,五斗米道即为
张道陵所创。该道尊老子为教主,《五千文》(即《道德经》)为基本经典。何为“五斗米”,初创时要求信道者和求医治病者须交五斗米,故得此名。据现存芦山县国家重点
文物汉碑《樊敏碑》:“季世不详,
米巫凶虐,续蠢青羌……谄附者众。”由于时青城山一带“
米巫”(即五斗米道)盛行,致使许多人纷纷加入该教。最后
道教被各大门派带到北方,对
道教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改革后的
道教涉及理、药物、
冶炼等,并著有大量
经文。一部分
信徒始终遵循原始
道教的规矩,装神弄鬼,替人
驱邪消灾进行
迷信活动,他们不修经,没有固定庙宇、道观,这部分人俗称
端公。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人和现象被取缔即行消失。从前面介绍的羌族
释比和上面的
端公可以看出羌族
释比和汉族
端公之间的社会功能有着天壤之事的职业是有本质差别的。根本不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