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王先生的交谈中,我时常被他随意从
柜台下、衣箱里拿出的
织绣品的价格吓一跳。这些藏品动辄上万,几十万者在他的店内也比比皆是。他掀起
柜台边上一幅绣有“
和合二仙”的
门帘(估计也是
古董级的旧物),指着储物间里的货架上一个普通的
塑料袋说:“那里面是我新收到的‘万佛衣’,上面真的绣着一万个佛像,这可是一件珍品,我用六十八万元收购的,如果
拍卖估计能拍出去几百万。”此言既出,我的行动立即开始变得蹑手蹑脚起来,并且本能地担忧
古玩城的安全设施状况。王先生看出了我的变化,索性跑进储物间里翻腾寻觅,急得我连连劝阻,但他一会儿工夫还是拿了几件不轻易示人的
女装精品出来。其中有一身絮棉
偏襟女袄套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它出自福建
漳州地区,而不属于我论文中所研究的北京地区范畴,但
女装面料经历百年仍然
色彩浓稠的石榴红(王先生介绍是用当时出自
俄罗斯的染料所染),以及通过各色
棉线和不同
针法绣制的战争故事题材都显得非常奇特和罕见,忍不住在此要描写一番——更何况“
女红”技艺本身就在
大江南北互相流传,谁说
京城女子的传统服装中就没有南来的因素呢?这件
女装以
粗棉布作底,将士、马匹、
城楼、树木分别以符合图案本身特质的
针法刺绣,例如,将士身上的
盔甲采用
网绣,很好地
表现出了
片甲交错迭加的效果;树木采用
打子绣,能再现树冠饱满,叶片丰盛的样子;用细细的
松针绣在
平针绣为底的人脸上构勒出精巧的
眉眼口鼻,赋予人物生动的表情神态……
绣线全部是经过
染色的、粗细不等的
棉线,
色彩浓郁却不
艳丽,再加上用大量本
白色棉线进行链绣
勾边,很好地调和了大红、
翠绿、鹅黄、
宝石蓝之间的对比。整件
女袄的
刺绣松动而活泼,
棉线形成的厚实的
纹理与
粗棉布明显的经纬纹路相得益彰,比起一般的
丝线绣服装,倒更显出一份
拙朴性和温暖感,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符合现代人审美品位的。其上的
创作手法上或许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东西,譬如配色的原则,譬如图案大小比例的调整,再譬如材料搭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