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汉代
刺绣是中国
刺绣史上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汉墓的发现和出土,许多汉代
织绣品陆续被发掘,经由这些出土的实物,不但证明了古籍的记载准确,更使得汉代
织绣工艺的
盛况直接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汉代,一方面,
刺绣已经成为当时
女红的主要形式,整个社会中
刺绣应用广泛,盛行“齐郡世
刺绣,恒女无不能”。另一方面,绣有纹样的衣服还具有权力的象征和标识作用。据史料记载:
汉武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朝廷特派官员身穿规定的
绣衣以代表中央持节发兵镇压起义军,并有权诛杀镇压起义不力的地方官员,这种
绣衣使者被命名为“
绣衣直指”或“
绣衣御史”。“衣
绣衣,杖斧,分部逐捕,刺史郡守以下皆伏诛。”不仅如此,汉代的丝织和
刺绣,在当时已成了高度组织化的工艺事业。《史记·货殖列传》引汉代
谣谚说“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意思是说工不如商,此举必然是因为
织绣品生产量大,而国内外又有广大市场,商人才能从中取利。由于汉代重视
厚葬,从目前全国出土的汉墓看,以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
刺绣品最具特色,那些绣品精美绝伦是当时
刺绣业的真实写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刺绣在当时衣生活中的使用状况和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