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北京市
剧装厂。早在清末民初时,随着
京剧的不断发展壮大,与其相伴的北
京剧装行业也从小到大,不断发展,逐步走向兴盛。
北平解放后,
剧装行业得以复苏并不断振兴。到1954年,北京市
剧装店铺已扩展到50家左右,260多人。1956年1月15日,由
三顺戏衣庄等多家个体企业共同在
西草市街组建了公私合营北京
刺绣剧装厂。成立了设计、
戏衣、把子、
靴子4个车间,不久,又成立两个
刺绣车间,把过去散居在永定门外李村一带的绣工都集中在厂里,使
剧装厂的生产规模跃居全国前列。此外,公私合营的组织形式,使厂里汇集了当时
剧装行业几乎全部的顶尖高手。其中有擅长设计和绘画的
尹元贞、
云青山、
吴贤俊、
高宪增、
李子仁、
张玉江、刘金声、张伯瑜等人;有擅长
刺绣、
裁剪和
承做的刘文元、孙振海、孙宽、王贵、李书应、郭明福、侯宝林、吴瑞凤、罗宪成、王敏政、全善柱、全善良、
胡仁同等人;有把子高手魏忠山、魏永平、魏永亭、赵显忠等人;有
制靴行家秦宝顺、
孙进库、闵富贵、
刘富等人。再加上长期经营
剧装的业主姚融泉、董维章、
陶亮臣、曹桐萱等人分别被安排在厂里担任各级领导
职务,使这一时期的北
京剧装厂不仅规模大,而且人才云集,共同
创造出北
京剧装历史上的辉煌,成为所有
戏剧界
名角制作
戏衣的首选厂家。此外,1959年精艺
纳纱社与
剧装厂合并,进一步壮大了经济实力,1956-1966年,
剧装厂共实现销售收入940万元,由于这一时期
剧装厂要以制作
古装戏用品为主,
绣活的生产工期较长,主要是为故宫和各剧团及一些大型文化设施制作相关衣物,这时做的很多
绣活可谓难得的精品。“文革”时期,
剧装厂却因8个
样板戏的一统天下而独领风骚。之后,由于加工现代戏的服装省略了复杂费时的
刺绣工艺,使得产品的产量迅速增加。1972年1月北京
盔头社并入
剧装厂,使企业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门类更加齐全。1976年年底职工人数达到280人。1979年后,北
京剧装厂为
北京故宫博物院、
颐和园大戏楼复制帝王、王妃的
龙袍、御衣;为北京
大观园举办“
元妃省亲”制假
仿古服装;为山东曲阜孔庙“祭孔
典礼”制作
旌旗幔帐等。当时,北
京剧装厂许多
剧装精品多次在国外展出,并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作”,有些
剧装艺术精品作为稀世珍品由国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