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同一根根”平时又有密切往来的“弟兄”,在当地(以及世界其他人群社会中)经常暗示着人与人间、人群与人群间的敌对情绪与行为?法国学者吉哈德以相互模仿欲望与异类替身等心理因素,来解释此种以敌对弟兄关系为
隐喻的人类社会敌意与暴力的根源。模仿欲望在他的解释中,不一定是为了真的需求欲望,而是因为一方有需求欲望,所以另一方便模仿对方的欲望;在模仿中,对方成为自己的异类替身。对羌族地区的“弟兄”而言,相同的欲望却是相当现实:他们都期望能从父亲那分得土地、房屋以建立自己的家庭。然而在此资源匮乏地区,分家后弟兄们分得的田业总是不足,或总有几个弟兄要另谋出路:或到别的家族或寨子去“上门”,或到外地开荒、
打工。因此分家分产当时造成的争端,或过后个人的失败与挫折,都容易造成弟兄间的敌意。此种“弟兄”间的敌意,也经常见于宣称祖先有弟兄关系的邻近
村寨间。为了争草场、林场或在祭山会或庙会中各自夸耀势力,或为了婚姻纠纷,邻近
村寨间常存在普遍的紧张与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