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爹13岁就进北京城跟师傅在西河沿学艺。先是师从杨师傅,学习
绒活。后来由杨师傅介绍,我公爹又认识了黄师傅,人称“
盘金黄”,学习
金活。那个时候
金活、
绒活是分开的,民间俗语“绣金不绣绒,绣绒不绣金”,一件作品必须得两个人才能完成。按照
京绣这一行的传统,我公爹要跟随师傅学习“三年零一节”,就是满三年后,再逢到一个年节日,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出师。这期间,他灵巧、机敏的悟性得到师傅的认可。据说黄师傅有两个女儿,他看我公爹为人忠厚,便收为义子,正式将祖传的
京绣“
金活”
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当时的北京城,刚刚经历过“七七事变”,正处于日军的残暴统治下,到处兵荒马乱、
生意萧条,
京绣行当也一样萧条。那个时候,一般给大宅门做
京绣得两个人去,很不方便。几十个人做一件作品,各个
绣法都是分开的,不同的人绣不同的东西。我公爹就寻思着手艺太单一怎么养活人呢?所以他就琢磨着得金绒合体,
金活、
绒活都得学。就这样,我公爹刻苦学习
金绣和
绒绣,一门心思钻进
京绣行里。这一钻就是七年半。那时候学徒还要给师爷干活儿,比如端盆儿、做饭、烧水、洗衣,没办法,都得养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