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南京虽然不是著名的
蚕丝产区,但周边也有不少小型
蚕丝产地,不过丝的产量、质量不如
太湖地区。
云锦织造用的
经丝要求强度高、匀度好、耐磨性强,所以
经线用料大多选用
湖丝。从
文物分析来看,在传统的
云锦品种中,
经线的规格变化不大,一般均以
无捻或弱捻的独股练熟
染色细丝为多。据记载,按照清代的
蚕丝缫制方法,即后世所称
土丝缫制方法,细丝由一缕五六茧共三缕构成,折换成现代计量单位,初步推算细丝约为40多旦尼尔。但过去
土丝的粗细匀度较差,
织造时在较细的薄弱处容易断头,后加工时
捻度不大、均匀性改善不多,尤其在
脱胶染色后,
单丝易分散,
织造过程中
丝线在筘中摩擦较大,较易断头,给操作带来诸多不便。过去在生产上就是因为
经线的强度问题,对机房的湿度控制要求非常严格,“冬天不能烤火,夏天不能开窗”,主要讲的就是湿度问题。冬季湿度相对较低,常有摩擦静电的产生,烤火会加剧空气的干燥程度;另一方面烤火燃烧的一氧化碳废气也会加剧
银线的氧化而变黑。夏季机房也要增加湿度,还要防止气流扰乱
丝线。因此,冬、夏季节机房工人的劳动环境十分恶劣。机房里的
织机能用
坑机的不用
旱机,因为
坑机机位较低,
经线接近地面,受地气影响能保持一定湿度,减少摩擦静电的产生,降低
断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