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侗于《六书故》中说:“织彩为文日锦”。锦是文彩并茂的
染织提花丝织物,
蜀锦是古蜀生产的一切
锦类的总称,因产于蜀地而得名。
蜀锦兴于先秦战国而盛于汉唐,延续至今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在中国四大名锦中,较之始于宋、元、明时期的苏州
宋锦、南京
云锦和广西
壮锦要早一千多年。
沈从文大师称赞
蜀锦为“中国
锦类的先驱”,对我国
织锦业的发展具有承先启后的巨大影响,被尊为中国四大名锦之首。
蜀锦又名“
蜀江锦”或“
蜀红锦”,前者因其制作于
蜀江之滨,濯洗于
蜀江(
锦江)之水而功成;后者因蜀地的
红色染色工艺独具特色,誉满天下而享此盛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
色彩是文化和
情感的一种载体,
红色历来被视为喜庆、热烈、欢乐、明快、吉祥的高贵吉利之色,国人有一种“见红有喜”的习俗和情结。因此,
蜀锦多采用
红色作主色调。秦代巴蜀盛产
朱砂(
丹砂),是一种名贵的
矿物染料,2013年在成都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四台
织锦机模型(年代约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其中的一个
经轴上还留有鲜亮的
红色经丝,经测定是应用
丹砂矿物染料染成的。到汉唐时期,蜀中已普遍种植“
茜草”、“红花”等
红色植物染料,唐代四川的蜀州(
唐安郡,今崇州城)、
汉州(
德阳郡,今广汉县城)红花产量最大,每年还要向朝廷进贡。段氏《游蜀记》上说,“左绵
绯红,三川所尚”。丰富多样的
红色染料为“
蜀红锦”的大量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唐诗中有“蜀船红锦重”、“蜀中
绯色天下重”等名句,
蜀红锦以彩色鲜明,经久不褪闻名于世。有一首叫《公子行》的唐诗写道“锦衣红夺
朝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描述一位公子早晨踏着春光去野外郊游,身上穿的
红色锦衣比
朝霞还要
明丽。费著在《
蜀锦谱》中介绍了蜀地
染织工艺的特点,特别列举了一批冠以“
真红”的
蜀锦名目,如“
真红天马锦”、“
真红聚八仙锦”、“
真红宜男百花锦”、“
真红雪花
毯路锦”、“
真红穿花凤锦”等,所谓“
真红”是指提取纯正的红花素染出的“
蜀红锦”。
蜀锦艺人在唐宋时期早已掌握了分离红花中的
黄色素、
提纯红色素的基本工艺。现代存世的
红色调的唐代
经锦“
蜀红锦”最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