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原名
南河,秦太守李冰修都江堰时,曾开凿了两条河,这便是“穿两江于成都之中”的“
郫江”和“检江”。唐禧宗时(公元857年)西川节度使高骈大规模修建罗城,将
郫江人工改道流经成都北、东两面,形成了今天的“府河”;而“检江”的下游是清水河,它在流经成都草堂寺
龙爪堰分水后进入成都市内,被称为“
南河”。府河和
南河进人成都后,围绕成都旧城流淌,然后在
锦官驿旁交汇,融为一处东流而去。在两河交汇之处、今
九眼桥南白寺附近
锦官驿的右面,便有一座“
合江园”,它由韦皋任西川节度使时所建。园内曾有“
合江亭”、“芳华楼”等建筑,其隔江相望又有“
赵园”,大诗人
陆游曾多次至两园游赏并作《自
合江亭涉江至
赵园》一诗,只是宋朝以后,此两园便逐渐荒废了。至明朝,人们在兴修“洪济”桥时又在“
合江园”之废址上建造了“回澜塔”一座;明末该塔被毁,到清乾隆则在塔址建了“同庆阁”(白塔寺)。古时的
南河不仅两岸风光秀丽,河水也清澈纯净,于是妇女们便常来
南河边
洗濯彩锦,洗后的
彩锦色彩比原先更加艳丽,
濯锦江便由此得名。唐代诗人
刘禹锡曾作诗《浪淘沙•锦》云:“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唐人张何亦作有《
蜀江春日文君
濯锦赋》,他们对
蜀锦纹样,对
濯锦江边的美景,都发出了由衷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