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官
常服袍服之“大、小科”即“大、
小窠”,科、窠二者音同字通,所谓“窠”,指服饰面料
图纹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主题纹样单元,唐代其一般为圆形,故也叫“
团窠”。其主题纹样多是动物。唐大、
小窠尺寸不详,但《金史·
舆服中》言:“三师、三公、亲王、宰相一品官服大独科花罗,径不过五寸,执政官服
小独科花罗,径不过三寸”,可略资比较。“
交梭”是一种有皱纹的
织物,而“双”则可能是一种织出双绦纹之绫。笔者认为,双绦纹应略似“对波”纹,即好似正、背弦曲线峰谷对围而成的图案。“龟甲十花”之“龟甲”,是指以正
六边形组成的
图纹骨架,在每个
骨架单元内有十字形花纹,其制大约始于北魏。绫者,汉代亦称绮,原指
平纹地起
暗花的丝
织物,但现在认为在斜纹地上起
暗花者,唐时亦视为绫;罗者,主要指带有横向空路的
织物,其质薄透。可见前者应用于秋冬,而后者应施于炎夏。由于绫、罗等
织物图纹,均由同色同质丝织材料通过组织变化而形成
暗花,故远视绫、罗仍为一色,近观才见其
纹彩,颇合要求
色泽区别明显的官袍使用。综之可知,唐朝官
常服袍服
图纹以大
团窠纹为贵,
小窠次之,再次双绦、龟甲,乃至最次之无纹之紬、絁、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