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江南的养蚕
缫丝业已十分发达,当时众多满足普通百姓日常所需的织品大多由家庭自给自足生产,多出的
织料交换后还可以
补贴家用,同时较多的
民营作坊作为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出许多中高档丝织商品,如民间生产的
纻丝纱罗,“南京的颜色好,又光细,只是不耐穿” [1] 。民间
织造业是元代丝织的主体,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和技术力量,因此多处江南城市包括
集庆路(现南京)设有宫营
织造机构。元代朝廷对民间的丝织品种和图案及用色限制十分严格,在品种方面先后规定民间不得
织造、贩卖金缎匹、
织金纻丝、绡金绫、罗、
金纱、绢等物,及拍金,绡金,裁、
捻金线,
织金、打造
金箔等。在纹样方面先后规定民间不得
织造日、月,各式龙、凤、虎、佛像、
西天字、
织金龙纹甚至麒麟、
鸾凤、
白兔、灵芝、
万寿、
福寿字服装等。在用色方面的禁色有
赭黄、天碧、真紫等。从禁令情况来看,说明当时民间街市确有犯禁的
锻匹出售,也说明民间有技术、有能力生产各种高档丝织缎匹如金缎匹、
织金缎以及织有
金线的
绫罗绸绢纱等,元代南京民间丝织品种的多样性是南京
云锦品种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