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织锦的时代传承是一个多
学科整体思维的系统工程,需求文化、艺术、轻工、教育及相关政府的联手支持,开拓新的应用领域。需求新的价值观点的形成和传统产区文化生态
织造风尚的大力保护。让传统
织锦回到民间,回到民族实际生活的
创造和应用中去!需求在保护老艺人的同时也要保护支持从事民艺研究整理、开拓创新的研发人员。民艺传承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几乎是空缺,极度缺乏有奉献精神的设计研发人员。这一方面体现着艺术教育的失策,二方面是对民艺满腔热情的学子找不到岗位就职,一到实际生活中就支撑不住,立马回头择业挣钱,就连传统老艺人也难有后人重操祖业。设计研发人员的苦恼在土家锦创新开拓上最无奈的一点是:
壁挂新产品问世之初可以得奖,不到两年的传递生产,织品就面目全非,错织百出而失控,既无专利可言又无抱怨之处。作坊制工场管理和设计能力跟不上去,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和销售。这是
织锦新品在前进道路中的核心环节,也是
土家织锦开拓中的兴衰起落的根本原因。因为新的应用设计已是继承传统手工
技艺、改观几何图形
纹饰,引入社会生活欣赏运用的新产品。
织法是土家锦,应用则是跳越了单一民族的应用范围的变革行为。故而部分学人从一开始就在强调新土家锦姓不姓“土”的问题,由此引发争论也十分正常。笔者认为应是“有容乃大”,让后人评说和时间筛选吧。土家锦
纹饰中有相当部分的
吉祥纹样是移植明清汉文化图案所致,当时移植者可能同样遭到当地学人的反对,同样存在“姓不姓土”的问题,但移植
纹饰通过民间高手的重构和
民俗的认可定型以后,我们今天仍就承认其为传统
纹饰,而
织纹艺术
表现确实姓“土”又别开生面。只要手工特色不变,
织造经纬组织不变,不论何种
表现都应承认其从
土家织锦生发而来。当今新老
织造共存共荣的应用现象也是时代传承下的一种新
表现。湖湘各民间
织锦当前的传承状况均令人担忧,虽然
土家织锦照
中国织锦工艺专业委员会主任
王宝林先生所言是:整个西南民族
织锦中
土家织锦的民众基础是最好的。故而在2007年“
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和“
中国织锦工艺优秀传承人”的评定中有着众多人入选,但同样困难重重不容乐观。
侗锦的民间
织造相对保留,瑶锦八宝被退化严重,湘西牛肚被则濒于消亡,当今略见好转。忙碌的现代人衣食不愁,物欲强于精神,美盲多于文盲,不愿“思古”而情愿“炒股”,相当部分的认知将陈旧、落后、该淘汰视同古老的代名词,对民族古老的手工艺存在普遍的误解。当你远离故士,拼命工作之余,也许会将你的一头黑发染成一头金发,但你应该不会忘记那从体内头皮上生长出来的仍旧还是你血液滋养出来的黑发。这也许就是现代人对传统
遗产与时代传承的迷惑所在,亦如对民族
织锦认知的迷惑所在。民族
织锦将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走着它自己的路,当民族精神和新的价值观念合拍同升,民族
织锦将再展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