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成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的
绫锦,质量精美,“侔于上国”。《大唐六典·
太府诗》记载:当时全国有87个州产绢,蜀地占其28个。天宝年间,朝廷度支岁入绢为740万匹,按唐尺折算,四丈为一匹,
幅宽一尺八寸,四丈约等于11.8m,740万匹即4000多万平方米。
朱启钤《丝绣笔记》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西川进贡用五色丝织的
背心,很精致,一件“费用百金”,被作为异物和犀簪、暖金之类特殊工艺品一起珍藏于皇宫。明曹学诠《
蜀中广记》第六十七卷记载:唐中宗安乐公主出嫁时,蜀地进奉的“单丝碧罗笼裙”用细如发丝的金钱织成花鸟,“花卉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唐末
陆龟蒙《
纪锦裙》记述:在友人御史赵郡李君家所见一幅蜀锦裙,锦样饰有大小不同、神态各异的鹤与鹦鹉各二十只,口衔
花枝,正欲展翅飞翔,并以花草相隔有序,花草丛中闪烁着艳丽的泥点,有若“娇霞残红,流烟坠雾”。
唐太宗时,益州工官窦思纶组织
锦工細制了不少章釆奇丽的锦、绫花样,如
花树对鹿、
对雉、
斗羊、
翔凤、
游麟等,因窦思纶被封为“陵阳公”,其所创锦样被统称“
陵阳公样”。其后,长安
织染署及民间所织锦样,大多源于“
陵阳公样”。这些精美
丝织品,通过贸易及其他途径,广泛流传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