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植棉业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的
需求量大增。解放前,农民的耕作技术不发达,产量极低。正常年份的粮食亩产仅有百余斤,灾荒之年不过五六十斤,大面积绝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般百姓拥有的微乎其微的土地种粮尚不足维持生活,根本没有多余的土地种植
棉花。笔者访问到的七八十岁的年龄的老人都曾回忆到,旧时当地只是拥有土地极多的大地主才会种植二三十亩
棉花,而土地较少的小型地主则只能种植二三亩
棉花。普通百姓纺织所需棉絮均来自市场交换。其方式是起初在市场上购买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得
棉花纺线织布。织好的布拿到市场上出售,赚取差价。一般一斤布换一斤半左右
棉花。这样一次次的交换之后的差额就逐渐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甚至还能有所剩余。由于
棉花的匮乏和交换的需要,民间所
织造土布多为十帖甚至8帖的窄幅
白布。旧时春秋冬三季青年多穿
浅色的二蓝(毛蓝)
布料;中年人多穿老蓝布;老年人则穿黑布。
夏季,男子多穿
白布或者
紫花布(
土黄色棉花织成的布),中老年妇女穿蓝布。年轻女子和小孩的衣着则较为鲜艳,多穿“条子布”或者印花布。被褥多为蓝布、印花布、或者“条子布”。花色绚丽的鲁锦只有在婚嫁时候才会少量
织造,为新人
缝制少量的被褥衣物。当时许多人家嫁女只能陪送一个箱子或者一个柜,甚至只有一个衣物包袱。俗称“轿里掏包袱”由于生活水平限制
需求量小,所以复杂的
提花鲁锦
织造技艺在广大民间并不流行,
大都保存在以织布为业的“
织匠”行业或者能人手中。上文提到的清代作为贡品的鲁锦即由鄄城县
世代以
织锦为业的苏家
织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