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在古代就有祭
日月星辰的活动。《献酒经》上说,不祭日、月、
星辰之时,“荣日不显光,明日多晦暗,星宿也无光,黑暗暗、昏沉沉似然”。而献酒
祭祀之后,“荣日耀月明,星宿多辉煌,俯察于地里,四时不反常”。昆明西山区团结乡大、小勒姐等村的白彝解放前逢
冬月十九日举行
太阳会,村人到山神庙中去祭“
太阳菩萨”。祭时,用
五色纸旗写“
太阳菩萨”几个字,念《
太阳经》7遍。供品上需雕类似
太阳的“
莲花”图案。而逢农历三月十三日在山神庙举行“太阴会”,仪式只限老年妇女参加。地点亦在山神庙,念《太阴经》7遍和《
太阳经》3遍,人人敬香磕头。祭
日月的目的是祈求日神、月神保佑人们平安吉利。昆明西山区谷律一带彝族凡农历正月十五日要祭星星,又称“祭秋架”。他们认为星星即是神灵的象征,相信天上的星星能掌握人间的命运。届时,村人共杀猪1头,每家分1份肉回家煮熟,在
月亮放白时,将肉和酒置于秋架脚下祭供,感谢
星辰下凡来教彝人荡秋。荡秋是彝族具有民族特点的一种风俗。道光《云南通志·爨蛮》说:“以
腊月为
春节,竖长竿设
横木,左右各坐一人,以互落为戏。”其所说的就是荡秋。开远等地彝族,称此为磨担秋。祭秋架实际上是祭星星的一种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