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画引起笔者注意的地方在于画中景物和人物着装造型,以及绘画的技法完全是西方的,与我们常见的传统
版画不同。画面中所描绘的以建筑为主,地平线在整个画面的中部靠下的位置,近处为三层石砌的河堤,画面的右下角是一条小河,跨河一座带朱栏杆的石桥直通建筑的入口,画中的主要建筑布置在画面的左侧,这是一座带柱廊的三层砖石结构的
罗马式建筑,建筑入口处有晒台与二层楼的房间相连,柱头、房檐、窗楣、栏杆
刻画得十分精致细腻。距此不远处有一座塔式类似钟楼的建筑,从画面上看它的
平面应该是多边型(五边抑或六边),它一层似乎各面开门,门式为空心券顶,这更近似中国佛塔的样式。而它的二三层分别是环窗和柱廊,又是
典型罗马建筑样式。最为奇特的当属这座建筑的顶部结构,它更为近似中国佛塔的塔刹结构,在西方古代建筑中还没有见到过这种结构。石堤和廊柱下、阳台上的人物形象
五官刻画虽不甚清晰,但从着装看均是欧洲中古
风格。画面远处是隔水相望的群山和山脚下的村庄。整体分析这幅画作,可以清晰地看到画中有严格的透视关系,其心点应该在右侧树干与远处建筑的交界处。同时画家还考虑到光线和
阴影,钟楼、
柱子和桥下的
阴影说明光线来自于左侧,只是
阴影的使用在画面中有一些并不完全协调一致的情况,比如最近的两个人物与堤岸拐角的
明暗关系不统一,堤岸的
影调也没有像建筑物那样
表现出侧面来光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入口阳台下的廊柱空间应该有大面积的
阴影,但在画面上却被处理没了,廊柱上的
影调也被概念化处理,没有区分它们是否处于投影中还是直接被阳光照射之间的差异。由此可以肯定,这幅以西洋建筑风光为主题的画作,绝不是西方作品,而是东方人的仿作。从钟楼正门装饰
门额和楹联的习惯来看,应该出自中国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