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蜀锦史话》记载,1949年,四川
蜀锦生产仅限于成都、
乐山、
南充、重庆等地,生产
蜀锦的仅有
成都市蜀锦厂,
乐山五通桥
绸厂、五通桥美亚
绸厂(先从上海迁重庆,又迁
乐山),
南充丝绸一厂、二厂,重庆华源
织造厂等几家企业。新中国成立后,濒于绝境的
蜀锦织造技艺得到了新生。据《成都市
丝绸志》记载,从1950年起,为帮助
织锦业发展生产,遂鼓励各地
织锦户组织起来,产品由政府统购包销。到1951年,全省开动手工
木织机1700多台,生产
丝绸锦缎290多万米,其中
蜀锦被面75000床。之后几年,规模较大的私营
乐山五通桥美亚
绸厂与重庆
绢纺厂织绸车间合并,在
南充成立了公私合营的
南充丝绸厂。成都部分失业工人组建“成都市
丝织业工人临时自救工厂”,有
木织机18台,在青羊宫瘟祖庙开业,后改组为“成都市丝织生产合作社”,并由政府拨地拨款,发展迅速。随后,全市又成立了十多个丝织生产合作社,即
蜀锦一社、二社、三社、四社、五社、六社,丝织三社、四社,丝辫社,民族哈达社,蜀光花绫社,成都
丝绒社,光荣
丝绒社,蜀东绫纱社,社员达到七百多人,手工
织机三百多台,年产量达到15000匹。1958年,在“
大跃进”新形势下,成都的丝织企业开始改社建厂,合并为
蜀锦一厂、二厂两个工厂,第六社并入
绉绸厂。一厂以
蜀锦一社为基础,合并四社
织锦部分,主要生产被面、
服料、帽缎、素锻、
宁绸、装饰锦等传统
蜀锦产品。二厂以
蜀锦二社为基础,合并四社、五社部分人员,后又并入东方红
绸厂,主要生产
素缎、
素绸。根据国家外贸出口的要求,
蜀锦一厂还试制了
丝棉交织的丝哔叽、夹丝呢、
雪花呢等新品种。其他社分别合并和扩建为
丝绸厂、
丝绒厂、
绉绸厂等。同年,
蜀锦一厂试制成功第一台简易电动
织机,后逐步改造,用电动
铁木织机生产
蜀锦。
南充丝绸厂也合并了三家
丝厂、九家
织绸厂和丝织合作社,从此专业从事
丝绸生产。至20世纪50年代末,
蜀锦生产规模和范围有所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