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丝
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髙技术水平的
织物。根据《书经》、《
诗经》、《
周礼》、《仪礼》、《帝王世纪》的记载,我国商周时生产的丝
织物中,就已有了锦。锦是用厚缯(帛之总称)为地,用
彩丝织出花纹。《书经•禹贡》:“
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蔡传为“织文者,织而有文,锦绮之属也,以非一色,故以‘织文’总之”。这句话明确地解释了“织文”者,为
丝织品上织有多色的花纹,故称之为“织文”。《六书故》云:“织素为文曰绮,织彩为文曰锦。”《
诗经•
小雅·巷伯》首章为“萋兮斐兮,成是
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孟子对谮人者十分憎恶,斥责这些谮人者的一派花言巧语,就仿佛是
贝锦一样。从这里我们却可从反面理解为,
贝锦在当时确是一种文采鲜明、斐然成章的美锦。染出不同颜色的
丝线,用之织以成锦,需要有先进的
织造方法和很高的技术水平。因此,当锦出现以后,便被视为是一种贵重的高级丝
织物。古代人赠送礼物,通常是用普通
丝绸;到东周时,就常用“
束锦”了。战国时“锦”、“绣”二字常被连称,以代表最
美丽的
织物;“
锦绣”二字后来即被用作“
美丽”或“美好”的象征。在我国古代史书
典籍和
成语词汇里,锦是以
彩丝的
平纹或斜纹地织成的
重经或重纬组织,织成
色彩绚丽、花纹繁盛的技艺精湛的高级
丝织品。“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在古代浩瀚的诗词歌赋,尤其是
唐诗宋词里,如果作品中不用或少用
锦绣纱罗等形容词汇,将失去它应有的华丽文采。如中国人尽皆知的“锦上添花”、“衣锦还乡”、“花团锦簇”、“繁花似锦”等等,都形象地表明了织锦业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东汉时代的锦,以各种隶
铭文组合锦为其特色。如新疆
民丰、古西域精绝国“沙漠王子”墓群出土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纹锦肘膊、“
万世如意”锦袍、“王侯合昏”
瑞草祥云纹被褥等特色品种。这些织通过横贯亚欧大陆的
丝绸之路,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各国人民进行
丝绸锦绣外贸和文化艺术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