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的北京,称大都。古老的
蓟城从一个地方城市和军事重镇向全国封建政治、经济中心过渡,开启了北京地区织绣史上重要的一次承前启后的转折,形成第二个高峰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克·波罗游记》中说,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最壮丽的大都会。黄仲文的《大都赋》这样描述道:“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由此可见,当年大都城内商业极为繁盛,聚有万国的贵重货物,而大都城厢之地的买卖也非常兴隆。居住在北方草原地带的
游牧民族喜欢豪华装饰,尤喜
织金织物,这种
织物也称“
纳石失”。蒙古族入主中原后,用武力征服了广大地区,搜刮到大量
黄金,并把各地掳夺的织技工匠集中起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元代蒙古贵族不仅衣着
华丽的
织金锦,在日常生活中的
帷幕、被褥、椅垫、炕垫,甚至
军营所用
帐篷也是由
织金锦做成。元代统治者每年赏赐给蒙古贵族、文武官僚及臣属
丝织品达到数万匹。马可·波罗曾描写
元大都“每日有丝车千车入城”,供制作绵、绸、绢、绫用。元代织染机构规模相当庞大,全国各地
织染局有几十处。仅北京就有大都毯局、大都
染织提举司;大都
人匠总管府下设有:
绣局、纹锦总院、
涿州罗局。“当时
元大都人匠府设有文
绣局,取良家女子为绣工,造办各种日用品。”
忽必烈时期,又将专门生产中亚
风格的别失八里的织工迁到
元大都,
织造各种金绵彩缎。据史料记载:
佛教题材的出现,始自隋唐,主要图案是
宝相花。
宋绣独尚
名人书画,偶有佛像绣品,其势不显。
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否定
儒家的首要地位,推崇
藏传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风复兴。然而,
绣局仍沿着宋代人的
风格,
刺绣名人书画或花卉
写生。元代时皇帝即位,以示庄重,对部分地区的
诏书,用
青缎刺绣白字。《辍耕录》载,送给
西番的
诏书是用粉书诏文在青缯上,以白绒
刺绣,并缀以珍珠。1955年,
北京双塔庆寿寺出土了一批元代
织绣品,这些
织绣品是元代统领全国
佛教、被元统治者封为“国师”、具有显赫政治地位的
海云和尚的陪葬品。其中有一件
云龙纹包袱,它以平纹绢为地,
刺绣纹样为元代
典型的
瓣窠状,中心
瓣窠内绣祥云、龙戏珠图案。
瓣窠外绣缠枝梅、野菊、
牵牛花等各种花卉。
四角绣莲花、芍药、牡丹、菊花四朵大花、中心为
楷书“香花供养”四个字,主要采用了
平绣、
打籽绣、钉金、
钉线等多种
刺绣针法。此外,还有用贴罗绣制的
僧帽等。这批
织绣品的工艺精良,品种齐全,为我们研究元代北京地区丝织、
刺绣的发展提供了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