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官方户籍上所承认的“汉民”,是否就此成为汉人?对这问题我无法作截然的答复。因为,对近代岷江上游人群的历史
民族志研究与了解,松动了传统上我们对于“汉人”的认识以及我们对于汉与非汉区分的刻板印象,甚至足以挑战我们在各种族群理论中对“族群”的认知。首先,一些近城镇或官道的
村寨居民,在语言、服饰、
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悉与汉民相同”,至少在各种社会记忆可追溯的清末至民国此一时期,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些
村寨中许多家族,还都自称祖先是来自“湖广”或川西平原的汉人。清代以来的确有不少逃荒的汉人进入
村寨,他们为这些
村寨所注入的不只是汉人血液,更重要的是可被假借的汉人家族起源记忆。因此这儿许多家族起源“历史事实”,是一个永远的谜。然而,即使在客观文化特征上、在主观认同上、在本土历史记忆上,他们都是“汉人”,但在清代城镇居民眼里,
村寨居民还是“蛮子”。离开城镇与官道较远的
村寨人群,又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如我在第三章中所描述的,清代以来在此形成的族群体系,使得一群群自称“
尔玛”的人被上游
村寨人群视为“汉人”而被下游
村寨群视为“蛮子”,如此形成“一截骂一截”的族群歧视。而这些
村寨,有些属于“汉民里”,有些属“
羌民里”。
村寨居民在语言、服饰、
宗教信仰、生活与年节习俗等各方面,都受汉文化、
藏传佛教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此,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究竟什么是“汉人”?汉与非汉的界线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