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依据的
文本资料来自两种“田野”。首先,是我由1994年开始进行至今的羌族田野考查。1994年夏,我由西安经陇西一路进入青海河湟地区,然后再由陕南进入川西北的岷江上游。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循着历史上的
羌人之迹,观察他们生活的山川环境,并接洽、安排以后的田野学术活动。此后,我在1995、1996、1998、2000、2001、2002年之寒暑期,八次进入岷江上游与北川地区作田野调查。在这段累计约有11个月的田野调查活动中,我曾在三处作多次的停留访问,这三地是松潘小姓沟、茂县永和沟与北川小坝乡内外沟。它们分别代表西北方最
藏化的,中间的以及东方最汉化的羌族地区。此外,我也短暂访问其他各沟
村寨,每次在一
村寨只停留约5-7日;或在一两年后,再度访问这些
村寨。如此做法是由于我所进行的研究需要倾听羌族民众对于本民族文化、历史与社会之“多元声音”,因此我的田野调查需要多元,并能涵括各种“边缘”。在此研究需求下,我的田野考察地区包括:茂县的永和沟、水磨沟、黑虎沟、三龙沟、赤不苏、牛尾巴,汶川县的羌锋,理县的蒲溪沟、薛城,黑水县的麻窝、黑水与知木林,松潘县的小姓沟,北川县的小坝、片口、青片等地以及以上各县的县城。受访的对象,包括不同世代、性别、教育背景以及与外界接触程度不同之羌族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