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厂长说过去学
刺绣跟学
京剧一样,叫“
口传身授”,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学。
京绣和
京剧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即
京剧讲究程式化,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创新,
京绣也讲究“规矩”;不像
苏绣,它鼓励你去自由发挥。就像是
京剧的
唱腔一样,这个腔你该唱到几度就唱到几度,唱不到就是没唱好,
京绣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如果师傅高兴了就教你一点。比如说,师傅今天心情不错,就教你绣一朵花,以后的日子你就天天绣这朵花,直到你学会为止。学习的时候规矩也很多,譬如,学绒绣的就不干
金活。
刺绣的师傅一般什么活都会做,但在教徒弟时,一个徒弟只教一个门类,制版的就只学习制版,
绣花的就只会
绣花,最后
缝制的就只会
缝制。一般而言,学徒期是“四年零一节”,所谓“四年零一节”就是四年零一个
节气,比如说你是9
月份来的,四年之后的9月过完第一个
节气,你就
出徒了。
出徒之后,你可以留在师傅这里继续干活,这个时候你就有
工钱了,一般是几个大洋。你也可以去别的
刺绣作坊找活干,给别人
打工。再一种情况就是自立门户,但是这是需要很多钱的,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给别人干活以养家糊口。俗话说行有行规,按照行话,
老板就是发活的,发活的人可以拿到整个
报酬的5%,剩下的钱由绣工来分,绣工要拿这部分钱去买
绣花线之类。绣工一般只相信发活的人,你要是直接去联系绣工,她一般不会听,这就是行规。它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不是说哪个决定的,这也是制约
京绣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