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史料可以证实,秦汉以后岷江上游一带已有
古羌人居住。之后,
羌支中的宕昌、邓至羌势力得到恢复后,又开始扩张,他们曾一度统治过岷江上游一带的大片区域。这片势力的发展使随后迁来的
羌人部落与先迁来的
羌人部落逐渐混合,共同构成了现在岷江上游一带的
羌人祖先。然而留居于原地区的
古羌人,仍保存其传统文化。据《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由于
古羌人的
畜牧业很发达,被称为“
牧羊人”。根据汉文献所载
羌支部族户籍和兵员数额推测,这一时期
古羌人的人口已在1000万—1200万人以上,超过汉朝总人口的20%,成为当时的东方
大族。在以后长期的历史进程中,
古羌人若干分支由于诸种条件和因素,逐步发展演变或融合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各语支民族中。先后进入中原地区建立“后秦”、“西夏”政权的
古羌人也渐次融合于汉族中,至今在一些
羌支民族中仍保留着羌文化的某些元素。岷江上游存在着一种“
石棺葬文化”,
史学专家认为,此文化由青海
古羌文化发展而来。以时空对照的方法来看,岷江上游“
石棺葬文化”的主人应该是
司马迁称为“冉、駹”的
古羌支族群,是他们奠定了今天羌族
族源的基础。之后白马羌、牦牛羌、
白狗羌、邓至羌、党项羌也都先后到达过岷江上游,共同成为今天羌族的来源。唐、宋、元以后,中原历代王朝对
羌人地区的统治更加深人和严厉,加之
外族的侵略,族支间的矛盾和分歧,又迫使
羌人不断向各方大迁徙,远走他乡,大量与别的民族融合了。例如他们中有的迁到大凉山区域,有的迁入了云南,有的甚至经云南到了境外,他们均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中。《中国通史》载道:“羌族在青海建立吐谷浑国,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羌族一部自青海入西藏,另一部分迁徙到蜀边境内外,也陆续进人西藏,广阔遥远的西部,从此逐渐得到开发,羌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国通史》(第四册)还记载道:“羌族向西的一路成绩最大,建立以逻些(今拉萨)为中心的唐旄和以山南琼部为中心的吐蕃国。”据《西羌传》记载:“
发羌,唐旄在极远的地方。公元101年,青海烧当羌首领
迷唐被东汉军队击败残众不满千人,一直向西走去,投奔
发羌。”又有《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以蕃、发声近,
发羌是吐蕃的祖先。唐旄即
葱茈羌,原居住在天山南至葱岭一带为中心,占有广大土地……唐旄北接于阗(新疆和田县),东北与苏毗为邻,西境是天竺(印度),南境即吐蕃,是一个大国。但是,到了明代时期这个东方
大族的人口锐减至23万人,清代中期羌族人口为26万人,可是到了清代晚期,即“嘉庆十七年(1812年)以后,羌族人口有急剧下降趋势。至宣统二年(1910年),羌族人口为35990人。100多年的时间,羌族人口减少了20万。”到了民国时期的1940年羌族人口为43947人,“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羌族人口降至3万人”。“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羌族人口为35600人。1953—1964年,羌族人口增加了13600余人。1964—1978年,羌族人口增加了35700余人。1978—1982年,羌族人口增加了17800余人。1982—1990年,羌族人口增加了198200余人。”总之,羌族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了百余种
羌支,人口曾多达千万以上,而今只剩下3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