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
羌人地带的“夷化”,是指此地带部分土著族群在中原人心目中逐渐不再为“羌”,而成为“夷”或“
蛮夷”。这主要发生在此地带的南端,也就是前述雅、黎等洲的南方,今之大、小凉山地区及丽江一带。前面我曾提及,汉代以来“
羌人地带”形成后,此地带最南端的人群被称作“
旄牛羌”,其位置大约是在四川南部雅、黎等州以南,凉山地区以及云南西北部边缘。“
旄牛羌”也被称作“旄牛夷”,这是由于在汉代时,中原人曾泛称西南边疆异族为“西南夷”。在唐代文献中,这些西南住民多被称作“蛮”;然而冕宁至西昌一带的嶲州,此时仍被视为“羌州”。唐宋时期,南诏(738-902年)与大理(937—1252年)王国在云南地区相继兴起,唐宋王朝逐渐失去对旧时之越嶲或嶲州的控制。南诏向北发展据有今西昌地区时,曾将大量南方的“乌蛮”与“白蛮”移来西昌之北至汉源之间,以便于统治此地。南诏与大理等政权的出现,使得中原人对西南本土人群有较多的了解。在宋代,“
蛮夷”与“羌”成为中原人心目中西南、西部两大异族类别。两大范畴之交叠处,便在岷江上游一带。《宋史•
蛮夷列传》记载:“冉駹,今茂州蛮、汶山夷地是也。白马氐,在汉为武都郡,今阶州、文州,盖羌类也。”由此,以及《宋史》其他相关记载看来,此时官方
书写者观念中的“西南
蛮夷”往北可包括岷江上游茂州、威州等地的非汉住民。他们观念中的“羌”,则是指青海东部、甘南、川北一带的非汉人群;此一异族范畴的最南端,也涵括了茂州、威州等地的山间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