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认真的学者考虑到“民族”是一个有共同体质、语言、经济生业、
宗教信仰与文化特征等的人群,他们也以此来思考历史上的“羌族”。因此,他们努力在文献、考古与民族学资料上印证这个“羌族”在广大时空中的存在与延续。部分考古遗存中的
火葬以及岷江上游
村寨人群的
火葬之俗,被认为是文献中“
羌人火葬”的反映。当代岷江上游
村寨居民有“
白石”崇拜,因此有些
随葬白石头的墓葬被认为是古“
羌人”遗存。当代羌族中有一种
祭司,
汉语称“
端公”。有学者认为这是
羌人的“鬼主”,又将中国
古史文献中的“
鬼方”等同于“
西羌”,如此将商周之“
鬼方”、汉代之“
西羌”与今日之“羌族”联系在一起。在语言上,由于今日羌族与藏族都属“
藏缅语族”,汉代川西一带“
白狼羌”留下的“白狼歌”也被认为属藏缅语,而春秋时之“
姜戎氏”又称戎与华夏“语言不达”,这些都被用来证明“羌”为一有共同语言特征的人群。在经济生业与
宗教信仰上,中国古籍称羌为“西戎
牧羊人也”之记载,
羌字由羊、人所构成,与
姜姓有关之“大岳”也被认为与
羊神信仰有关。再者,某些甘青西藏考古遗存中的
羊骨以及当代羌族身穿的“羊皮袄”、
端公的“羊皮鼓”,都被拿来印证一个在经济与
宗教生活上与羊关系密切的“羌”族之存在及其历史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