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清代时,由于清代经济的恢复和手工业的发展,清代
刺绣可视为中国
刺绣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了清代,尤其是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服饰上的镶滚繁复甚至发展到十八镶滚,直至
光绪末年,仍盛行镶滚装饰工艺。这种服饰上繁缛华美的装饰风格的流行大大加速了清代
刺绣技艺的发展。基于明代的
刺绣基础,清代的绣品主要有两大类,一部分是宫廷御用的
刺绣品,它们大部分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为工整精美。另一类是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种,比较有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京绣、
苏绣、蜀绣等,各具特色。而
苏绣、蜀绣、粤绣、湘绣后来也被世人称为“四大名绣”,一直沿用至今,其中
苏绣最负盛名。
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同时
刺绣针法也有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配色更具巧思。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加之商品流通的频繁,使这些绣种世人尽知且耳熟能详,并在当时的市面上有一定的规模和流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光绪年间,
余觉之的妻子沈云芝绣技精湛,
沈氏在30岁时,恰逢
慈禧太后70
寿辰,她精心绣制了“
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献给
慈禧太后祝寿,
慈禧太后看后大加赞赏,并赐“福”“寿”两字,沈云芝因此改名为
沈寿。后来
沈寿将西洋绘画中肖神仿真的特点
表现于
刺绣之中,新创了“
仿真绣”。
沈寿不仅继承了
顾绣、
苏绣传统技艺,还分类整理历代
刺绣针法,并引用西方素描、
油画、
摄影的
表现方法,
创造散针、
旋针等以
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将中国
刺绣业的发展向前推动了一步。此外,1911年
沈寿在年
天津开设自立女工传习所,传授绣艺,组办女子师范学校传习所,培养
刺绣专业人才。晚年在病中口述,由张謇笔录整理而成《雪宧绣谱》并于1919年出版问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关于
刺绣技法的论著,总结了中国自唐宋画绣、明代
顾绣以及
沈寿个人所用
刺绣针法和
刺绣心得,并将其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为中国
刺绣艺术作岀了卓越贡献。《雪宧绣谱》也成为后世乃至今天的人们研究和学习关于古代及近代
刺绣的重要参考依据。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推崇以及后来的内忧外患,
刺绣业的发展未能再创辉煌,但是
刺绣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服饰表面装饰的国度,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其发展历程值得当下的我们去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