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开始,随着社会上对
民间艺术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再加上繁荣起来的舆论媒体的宣传,对凤翔年画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凤翔年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诸多的媒体争相报道凤翔年画所面临的危机,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邰立平面对凤翔年画后继乏人这一情况,也曾公开表示如果有人愿意学习凤翔
木版年画,他愿意无偿教授。当时《宝鸡日报》、《华商报》、《三秦都市报》、《人民日报》等多家报纸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给凤翔年画做过“招徒”的宣传,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很多慕名而来的人前来报名。《宝鸡日报》主动牵线,以他们报社为报名点,向全社会公开“招徒”,并联系邰立平与前来报名的人员见面。这些人大多是宝鸡本地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的是学校的
美术教师,有的是工厂的工人,之所以选择来报名学习,几乎都是由于兴趣所至,在他们身上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能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来学习
木版年画
制作。所以后来经过权衡留下来的就只有八位,这八位一般都是利用周末的时候来学习,邰立平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兴趣点,分别教他们起稿和刻版这两项比较有特色的技艺。刚开始的时候,学徒们个个都兴趣很浓厚,也都积极参与,但
木版年画的学习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一长,刚开始的新鲜劲一过,到现在就只有三个人还在坚持,其余的人都已经退出了学习的行列。一方面,从学习者的主观方面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兴趣点得到了满足;再者,由于平日工作的繁忙,个人都处于分身乏术的状态,这时候,兴趣就应该给“
饭碗”让路,而且他们也没有想把
木版年画当作自己终生的事业来做,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放弃,面对现实我们固然不能说他们的做法不对,但抱着三天
打鱼、两天晒网的心态凑热闹却是什么也做不好的。另一方面,从教授者来说,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牢牢抓住这些少数对年画有兴趣的人,应该建立怎样的教学机制使他们能无后顾之忧的开展自己的爱好,让他们别放弃,并使其也认识到学习年画的
制作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兴趣,更有将这种传统工艺
传承乃至普及的决心则显得的更为重要。但在如此缺乏参与年画
制作人员的时期,在发展规模和经济条件都不容许的当下,这些事情只能一拖再拖,甚至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