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图》。画上面直接写明了此作采用的是“仿泰西笔法”。《支那古版画图录》收录的作品并未标明其收藏出处,但从该图画面上一小片
远山手工染墨的情况看,同
神户市立博物馆所藏的显然不是同一件作品。《
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图》的主体
自然是
普济桥。因此它被安排在近景,画得格外细致。
普济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以后经历了多次重修,但一直保持着三孔石拱桥的
形制。由此可以确认,《
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图》的
创作时间不会早于1710年。该图的中景由店铺和大王殿
建筑群构成。
远景则用小字在画面留白处标明了所绘景点的名称。沿山路拾级而上,首先是唐代胡瑞珍的真娘墓。据《
苏州市志》记载,真娘为唐代苏州名妓,以歌舞名噪一时,死后葬此,因墓上遍栽花卉,号称花冢。唐代诗人
刘禹锡、
白居易等都曾为之题咏,遂与
杭州西湖苏小小墓齐名。岁久渐废,几乎湮没。清乾隆十年(1745),陈横游
虎丘,访得残碑,寻得墓址,遂为重修,树新碑,覆小亭。根据
志书记载和画面真娘墓的描绘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该作品的产生不会早于1745年。画面上远处的城门依稀可见,那是
苏州城东北方向的齐门。就这些建筑物的名称标注来看,所有的描写都有说明性的作用,景致描绘应该有较强的可信度。但中间应该也有主观编造的成分,如船上桅头旗的飘动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同一方向的白墙显示了明显不一致的亮度。不过这对于既要
表现出月夜,又要清晰表达出景物细节的画面要求来说,加入主观的描绘也属正常。但有一处主观的地方尤其惹人注意,就是大街上人们的服饰并非清代
装束,而似乎是唐宋服装,这与桃坞秀涛子的《
金阊古迹图》中清代人物
装束不同,似乎有
临摹古画的因素。依据
普济桥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的说法,这种
装束应该纯属作者出于市场需求,主观的有意为之。同样的情况在下文即将提到的《姑苏
虎丘胜景》中也存在,点景人物的衣着,给人感觉画面描绘的时代也不是清朝,而是更有诗情画意的古代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