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对于这批作品的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这批作品保存在日本,中国学者无法看到原作,只能通过日本
美术研究所编的《支那古
版画图录》和小野忠重的《支那
版画丛考》提供的资料来了解。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他们于这批作品的认识,基本没有超出黑田源次和小野忠重的结论。比如:
郑振铎的《中国古代
木刻画史略》(1956年)提到了黑田源次的《支那
版画史概观》以及《支那古
版画图录》中关于“姑苏版”的
图版。中国学者开始研究这批作品,也是这一时期开始的。
阿英在《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里指出苏州桃花坞年画的两个特点:一是
木刻接近绘画,二是仿欧洲铜
版画的“线法画”,利用透视的方法
表现自然景物以及物体的
阴影,并分出远近。
刘汝醴在《桃花坞
木版年画》(1961年)里归纳出桃花坞年画的6个特点,其中
第二个特点就是西洋绘画的影响:“在处理现实生活和建筑物等题材时,则多采用西洋的焦点透视和中国固有的透视法则,结合运用来
表现。也有纯粹用西洋法构图的,这种例子特别在乾隆年间的年画中最多出现。”郭味蕖的《中国
版画史略》(1962年)也提到,姑苏版的
创作技法和
风格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仿古风”,二是“仿欧洲风”。“仿欧洲风”
版画运用了西洋绘画中焦点透视法,并且利用细线分出印象
浓淡,并显著地描绘
阴影。但在具体论述中,这些学者更多的是关注那些更富于中国本土
色彩的
木版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