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手艺的
传承多半依靠师傅言传身教,这其中或有经济原因,或因“
传男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观念使然,导致中国传统技艺
传承具有保守性与落后性,如一些
手艺人去世后,便是技艺失传。目前能够采访到的
京绣老艺人是一部“活的
教科书”,对于了解20世纪20年代以后
京绣以及服饰的发展状况有极大的帮助。当前我们要力所能及的寻找更多的
京绣艺人,对其进行访谈、录音,了解其从事
京绣时的工作状态、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为日后的研究留下第一手
文本资料。并通过DV短片的录制记录其当前工作及生存状况。日本作家
盐野米松就写过一本名叫《留住手艺——对传统
手艺人的访谈》的书,以访谈的方式原汁原味地记录了28位老
手艺人的手艺生活。它就像一段活的电影拷贝,为后世说明生活中我们曾经这样和那样过。翻及此书的人们无不为其
朴实无华的文字打动。目前,一些有识之士也提出当下应用文献形式把原有技术形态、文化方式、生产生活方式记录下来迫在眉睫。
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寻找杰出
传承人也是
京绣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历史上,
传承人的
口传心授是文化生命线得以延续的重要法宝。发展到今天,如果
传承人没有了,活态的文化就会中断,剩下的仅是一种物质层面的历史见证。可以说,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正如
冯骥才先生所说:“历朝历代,除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军事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外,各民族还有一大批杰出的民间文化
传承人,后者掌握着祖先
创造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他们是中华伟大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杰出的民间文化
传承人是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他们身上承载着祖先
创造的文化精华,具有天才的个性
创造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
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代代相传是文化乃至文明
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
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天才的杰出的民间文化
传承人往往还把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推向历史的高峰。”现在对于
传承人的记录,除了
文本记录之外,还有相关
口述史研究、结合图像、图片、文字、
录像进行动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