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特征,是
戏曲画成为这时压倒一切的题材(从这时的“姑苏版”年画里同样可以得到证明)。就手边杨柳青
戴廉增印行的一百二十五张年画统计,不仅在种类上有着很大的增加,在样式上也多样化、复杂化。计绘真实
背景衬托着
戏曲场面的,有五十四张。用
舞台作为
背景的,有十二张。单独
表现戏曲人物,不加
背景及
舞台场面的,有四十八张。带连续性的十一张。以上每张只画一出戏。画两出的有四张,三出的一张,四出的四张,六出的一张。在《苏州桃花坞
木刻年画选》(一九五二年
出版)四十张
戏曲年画里,兼画一些
背景的只有五张,以
舞台作
背景画的只有六张。这就是说明了“姑苏版”的
画法,还是沿袭着乾隆时期的旧路,而杨柳青的年画却已迅速的向描绘室内室外整个的场景发展。人物仍然在画面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也很醒目。连续性的也很自由,一般的已不像过去用规整的
线条分隔成几个画面,构成一个一个的框子。甚至发展到一张年画画六出戏(《责辱曹操》一幅里,就包括“濮阳城”、“南屏山”、“战潼关”、“夺船避箭”、“战宛城”和“华容道”等许多情节)。这是很大的改变。不过,就统计看,群众还是喜爱只画一出的,因为故事、画面都很集中,主题、构图,一般也很明确、饱满。这样的发展,正反映了人民对于
戏曲的爱好,和在帝国主义及封建统治阶级双重压迫下的一种解除苦闷的精神要求。另外,当时皇室贵族的醉心于
戏曲,也不无关系。这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群众心理。在这一批
剧目当中,公案戏占很大的比重,足以说明这和当时公案小说的流行,意义是一致的。在国家多难、生活动荡的日子里,人民特别希望有锄暴安良、爱
打抱不平、主持正义的英雄人物出现。
戏曲以外能够畅销的年画,以娃娃和仕女为多,理由是很易于了解的。这时的仕女画,无论画古代或画当代的,在
头面装饰上,都接近当时流行的
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