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向江南农村年画转型。产品大量向农村销售,题材更趋向
世俗生活,为了大幅降低成本,单线
套色印版的形式增多,
制作粗糙,开张
缩小,不再笔绘,
色彩则是怡红快绿,富有乡土气息。但由于苏州文化底蕴深厚,不少作品本土特色和市民特征仍十分明显,善用
桃红、
粉绿等
色彩,鲜艳
明快而不失
雅致,造型构图饶有装饰趣味,且不乏佳作,如“
陈同盛”、“
陈同兴”、“吴太元”、“
吴锦增”等
画店的《
虎丘灯船胜景图》、《
姑苏玄妙观》、《
麒麟送子图》、《
玉堂富贵•
莲生贵子》、《
五子夺魁•
冠带传流》、《荡湖船》、《
绣像水浒全图》、《
红楼梦十二金钗》、《
无底洞老鼠嫁女》以及许多
戏曲、历史故事题材的年画。“王荣兴”是晚清时著名的年
画店,主要作品有《
张仙射天狗》、《
刘海戏金蟾》、《
花开富贵》、《
十美踢球图》、《琵琶有情》以及不少时事题材年画。大约
光绪以后,桃花坞年画作坊再无新年画创出,或以印刷传统画版维持生意,或
翻刻上海
小校场画稿迎合市场,甚至代销石印年画。所谓“
申披”,即上海
小校场年画的俗称,因为其横贴、竖贴的形式分别被称为“
横披”、“竖披”;也有人认为“批”是“批发”的意思,因为此时上海
小校场已成为江南年画的批发市场。
顾公硕先生的《
吴友如与桃花坞年画的“关系”》提及:“桃花坞
木刻版片中,至今还保存着不少这种
翻版年画。尤其是介绍当时上海风光的年画,几乎全是
翻版。例如《苏州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图》就是一张
翻刻的年画。原图是介绍清代吴淞的
火车站风景,
翻印以后,却莫名其妙的硬加‘苏州’二字。”因为
民间普遍相信
木版刻印的年画附有神灵,为苏州桃花坞的
木版年画保留了一块狭小的市场,而在
抗战期间有的
画店又被日寇所毁,至
解放前夕,苏州仅存三五家年画作坊,奄奄一息,勉强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