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画的发展方面,从全国的
木版年画现状来看,老是一些做年画做得有点名气的人他们做得还好一点,因为他们能依靠年画生存。年画过去作为一种家庭副业式的工作,生产出来是要卖给广大的老百姓的,过去千家万户都在贴
木版年画,每年有几百家都在生产年画,集市上也有几百家都在做批发,但是现在
手工印的
木版年画被那些
胶印的年画慢慢给取代了。像凤翔年画,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很多家庭都要贴这个年画,和过去
解放前的情景差不多。但从1990年以后开始出现
胶印年画,刚开始在
胶印年画还没有普及之前,我们手印的传统年画的市场还是很大的,
胶印年画出现以后,逐渐地每年都在增加,而传统年画的销量每年都在下降。一直到1997年前后,在凤翔这一块,基本上已经没有人贴传统的年画,几乎都是贴
胶印的年画,仅仅七年的时间,
胶印年画已经彻底取代了传统年画。2000年左右,过去人们还贴的
手工做的那些六神年画,像
灶王爷、土地爷之类的还是
手工印的,2000年以后,连这些年画都被
胶印年画给取代了,从这时开始,传统的年画在广大老百姓的生活中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没有了市场,怎么让咱们这些搞传统年画的人去生存?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老百姓不贴年画了,谁去贴?谁去认知这个?从1990年开始我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就决定提高年画的档次,用
宣纸印刷,让年画走两条路。一条是延续以前的材料和做法,用来卖给老百姓在
过年过节的时候张贴;一条是提高年画的
印制质量,给艺术界作为资料,给收藏界、旅游界作为
收藏品,走这一路的市场。所以我就比较好的生存了下来,我算是搞传统
木版年画里面比较荣幸的。过去西北这一块做年画的大概有一百多户,到目前基本上没有人做了。而慢慢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年画已经不能普及了,只能作为资料性的东西作为
收藏品,所以这个面就很窄了。其他人做这个上不了档次,水平做不高,没人去买的话,很快就消亡了,这个全国到处都是一样的,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一些代表人物,他们虽然靠年画生存不是问题,但这个路也越来越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