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叙事”的层面来说,由于我们所知的羌文化几乎都赖
汉文史料,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汉人描述他们心目中某西方异族文化的历史,这也是汉人描绘其西方族群文化边缘的历史,在此历史中延续、变迁的是华夏或汉人的西方族群文化边缘。《
后汉书•西羌传》中有关
羌人历史与文化习俗的描述,显示此文献的成章与出现时代,也就是华夏(或汉人)西部族群边缘初步成型的时代。唐末之后,汉人对“
羌人文化”的描述鲜少,反映了在吐蕃兴起及其文化影响东渐之后,以“羌”为代表的华夏西方族群边缘的萎缩。而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探索岷江上游
羌民文化的学术活动,亦应视为华夏重新描绘、建构其族群(或民族)边缘的尝试。而西方学者如
陶伦士等的“
羌民文化以色列根源说”,也可被视为
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殖民主义扩张下的“我族”东方边缘建构活动之一。于是在20世纪的上半叶,汉晋时期以来一个华夏的西方边缘——“
羌人地带”在岷江上游的残余——在各种文化势力交逼下,同时成为汉、藏与西方
基督教文化的“边缘”。也因此,“
天神”
木比塔被诠释为
玉皇大帝、西方
佛祖以及上帝耶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