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祸”不仅结束了西周政权,也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国文献中有“
姜戎氏”与“
姜姓之戎”,又由于
姜姓之申侯曾勾结犬戎灭了西周,因此
姜姓之族(以及
羌人)又被认为是广大“
戎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羌或“
姜姓”之族东迁而渐文明化的
支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留在西方、北方未开化的族群,便是“羌”或“戎”。战国时西方的“戎”或“
羌人”有一个文化特点,根据战国至汉初的中国史籍,这些人死后行“
火葬”。根据《
后汉书》记载,由于战国时华夏与秦的驱戎,部分
戎人纷纷往西逃遁,后来成为汉代甘肃、青海黄河上游与涅水流域的“
西羌”。但今之学者多认为,汉代河湟
西羌是广大的羌、戎最西方的一支,他们一直住在那儿。如
顾颉刚认为,住得较远的
戎人,因山川阻塞与华夏关系绝少,而能保存其原来文化与种族,这便是秦汉时代的河湟
羌人。又如,
冉光荣等认为,秦汉之河湟羌族有的尚在原始狩猎经济阶段,是
羌人中最后进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