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关中的凤翔年画,从明代留传至今,从
制作技艺的过程与方式上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在某些细微方面有些稍微的改动。这些改动的原因主要是由材料和市场的发展所造成。凤翔年画虽然一直保持着500年延续下来的全
手工制作状态,但新材料的不断运用也使一些传统的
手工艺技术很自然地就被舍弃。以前的凤翔年画
印制基本上都采用的是植物颜料,比如墨色和槐黄色就是
手工艺人自己把搜集到的炭条和槐黄放到农家自用的大锅里熬制成的,为了使因加热而
散发出来的颜色的气味能及早散掉,
手工艺人一般把锅支到自家的院子里,架上木柴,少则个把钟头,多则半天光景,在熬制过程中,还得拿把大勺子在锅里来回翻搅,使色相均匀,最后把熬好的色汁倒在盆子里冷却。以前如果有哪家熬制颜色,总有许多小孩子顺着气味跑到人家的院子里去看热闹,不谙世事的他们总趁主人不备,偷偷的用手指蘸着颜色抹在同伴的脸上,在这些小孩子眼中,这个过程是颇具神奇性的。但在长大后的今天,让他们重新审视这种
手工艺过程,恐怕大多人会说这么麻烦还不如去商店里买人家做好的颜料来用呢。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就连
手艺人自己由于考虑到销售中的成本问题,也要打算舍弃这些过程。工业化
背景下的化学颜料使用起来如此方便,试想这种
耗费时间和精力的
手工技艺又怎能留住那些不断向前的脚步呢?而这种古老的工艺,在很多人眼里,仅仅变成了一种儿时的记忆和对
民间艺术精神上的对应而已。类似于这种技术及材料改进的例子在年画发展中还有很多,比如现在要是对印刷床子需要更新的话,很少有人再去叮叮当当地做一架木头床子了,而只需要把
尺寸告诉给那些
制作铝合金产品的厂家,不消半日,一架新的铝合金材料的可
折叠式的印刷床子就摆在面前,我们当然不能说这种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生产工具不好,正相反,比起以前那庞大,移动困难的木头床子来,这种新式产品显然先进、方便了很多,但那全身上下溅满各种各样颜色的木头床子始终没有被
手工艺人抛弃的原因,除了
情感上的呼应外,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印年画所用的纸也是经过了一个从自制草纸到后来购买机制纸、
宣纸的过程。虽然凤翔年画的
制作在力图保留
手工制作的传统
形制,但材料的改进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商业化社会秩序的必然选择,也是
民间艺人们无法改变的,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留好自己的
制作工艺,以便更好的教给感兴趣且乐于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