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文化
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
创意产业在这里得到了展示,其中不乏
民间年画方面的新兴
创意,他们巧妙的把
民间年画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赢得了人们的赞赏,人们在观赏之余,纷纷抢购。但也有很多的
创意失去了
民间的意味,完全变成了商品,在
情感上不能和广大人民有所呼应;也有的地方将年画的题材和内容转接到别的
制作工艺上,出现了诸如“
皮影门神”这样的产品。这种产品本身无可厚非,可是它并无实际意义,把这样的“
皮影门神”做成和人等高的高度立于门口,虽也高大但却威猛不足,从
皮影的角度来说,
制作这么大的
皮影,估计得要
整张的牛皮才能完成,不仅
耗费了大量的材料,更重要的破坏了
皮影原有的
风格,让人觉得不伦不类;从年画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失去了实际功能的作品,根本无益于保护年画,且
皮影雕刻的如此大体量的门神肯定会失去原有年画的味填,所以看上去总会有些别扭,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就是由于开发商们不了解
民间艺术的真谛,无法掌握人们心目中对于
民间艺术的需求而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从而误导
皮影艺人做出了这样的“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