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绘画关系更为密切的西洋工艺要数与光学仪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前文所提到的《镜史》作者孙云球,就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光学仪器制造家。《
吴县志》记载孙云球“精于测量,凡有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他擅于器械制造,甚至制造出“
自然晷”(据日影定时刻的仪器)用来校准自鸣钟。孙云球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光学仪器
制作方面。孙云球利用学到的光学知结合苏州琢玉工艺,成功地
制作出
凹凸透镜,研制各种光学仪器达70多种。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望远镜。在《镜史》一书被发现前,人们常常引用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虎阜志》中关于孙云球的记载和《吴门补乘》(1822)卷2“物产补”载汪士煌撰《善制
眼镜孙云球传》的说法,上记载说,一位名为文康裔的浙江天台人严重近视,他和孙云球登上虎丘山,用孙云球制造的望远镜远眺苏州城内的楼台
庭院,历历如在眼前,文康裔赞为神技。据文康裔《读〈镜史〉书后》跋文,孙云球确实与他登虎丘山试望远镜,但文康裔的近视应为讹传,因为登虎丘山试望远镜之后,孙云球送他的并不是近视镜,而是更加让人称奇的存目镜。存目镜令文康裔心旷神怡,
百倍光明。什么是存目镜?其实,《镜史》一书解释童光镜时表述得非常清楚,“童光镜:人之年老目衰,皆由平昔过用目力,
神明既竭,时至则昏。观诸文人墨士,及钩画刻镂诸艺,专工细视,习久易昏。彼牧竖贩夫,不藉两眸者,老至不昏,差足征也。此镜利于少年,俾目光不随时而损,西士谓之存目镜。成童即用,十数年后去镜,目终不衰,至老仍如
童子。若
颜渊熟视白马,夫子预决其短夭。则目司为一身精气所聚,存养瞳神,可以延年永寿,岂小补哉?”可见,存目镜即童光镜的别称,保存目力之意。李约瑟和鲁桂珍曾推测存目镜为“单式显微镜”,也有的认为是“一种更强大形式的‘千里镜’”,这些看法显然不能成立。不过存目镜或童光镜恐怕并无《镜史》所讲的可以“存养瞳神,延年永寿”的功能,所以没有流传下来,乃至其名称都变得让人费解。孙云球以水晶为原料,将昏
眼镜、近视镜和童光镜每又细分为24种,让不同的求镜者能够配到适合自己需要的
眼镜。他还
制作万花镜、鸳镜、夕阳镜、多面镜、幻容镜和察微镜等多种以
凹凸镜片为主要元件的光学
制品。孙云球所制的
眼镜在当时应该有不小的影响,以至于“四方闻声景从,
不惜数百里重价以相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