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放回家的二十年间里,除了隔三差五的上批斗会,没完没了的上工劳动,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正式投入到年画的
制作中来。每天晚上和孩子们一起装
窗花,
第二天再偷着拿出去卖,即使这样,家里的生活依旧穷困,经常要受到亲戚家的接济才能过活。生活上的窘迫并没有让邰怡放弃对年画的热爱,当时设计的
窗花有二、三十个品种,多以
手工印墨线,再
手工填色为主。后把
窗花又发展到
门画,时称门芯子(当时在文革中不敢称作门神,所以就叫门芯子)。由1958年设计的《跃进春》、《牡丹春》、《爱社如家》等,后来到了1960年的《花瓶牡丹》、《花瓶菊花》,再到1962年
创作的《倒吊牡丹》、《倒吊莲花》等大都美观大方,
色彩艳丽,备受民众喜爱。后来的“社教”“破四旧”及“文革”运动中,由于传统
木版年画多次被查抄、禁绝,为了适应时代需求,邰怡改变思路,又
创作了几十种门芯子和
窗花,诸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斗私、批修》、《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抓革命、促生产》等这些新创年画,全以花卉配以文字组合,在当时既受民众欢迎,也不被工商部门禁止,得以生存和发展。到了文革后期,1974到1975年间,邰怡又
创作了《万古长青、喜迎新春》和《迎来春风、喜迎
丰收》等。1977年
创作了《高桂英》、《
花木兰》等。1978年改革开放初,由于有省上党晟和王宁宇等艺术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由邰怡发起组织了
第一个民间木版年画组织——陕西凤翔南肖里工艺美术研究会。不足一年中,
创作设计了《
李自成》、《
单刀赴会》、《天河配》、《七品芝麻官》、《包文拯》等20余幅新年画作品,为凤翔
木版年画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8年后半年被冤枉20年的错案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工作后,邰怡毅然离开原农牧系统,组建了
凤翔县工艺美术公司,在百忙工作中,仍然进行
创作设计工作,对挖掘、恢复当地
民间工艺美术工作起了决定性作用,受到省市各级表彰。从1978年到1980年之间,
创作设计了
加官进爵加官进禄》、《龙宫借宝》等传统题材的作品,并在省里一些人的帮助下创建了“南肖里
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会”。1980年离休后,当时的研究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停办,在这种形势下,他又毅然发起组织了“凤怡年画特艺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