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城,是在城门外加筑半包围小城,其形或圆或方。圆者似瓮,称
瓮城,方者亦可称方城。也许是因为“瓮中捉鳖”词能既生动又形象地概括该城的功能,因此,
瓮城的称谓更为普遍。为了更好的起到防御的作用,有的城关会在
瓮城之外再筑一道弧形城墙,称为月城或曲池。但
瓮城、月城与曲池的称谓在使用中并不严格区分,
瓮城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在城门外有两个半包围小城的情况下,人们有时会用外层
瓮城和内层
瓮城加以区别。从《金阊
三百六十行》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层木制城门楼下方是阊门城的主城门,它被方城(即内
瓮城)所包围,由于方城的遮挡,因此画面上我们只能看到主城门的一角。方城的外面则是曲折逶迤呈“凸”字形的月城。月城的中央也建有砖砌箭楼,
城楼下方是
拱形的正门。月城正门的上方竖写“阊门”二字。由于月城
城楼的高度和后面
大树的缘故,方城中央的城门难以辨识。但我们可以想象,从吊桥下来进入
苏州城内,需要分别穿过月城正门、方城正门和主城门三道关卡,这是最为主要的通道。当然,也可以选择从侧门进入二重
瓮城。因为月城除了正门之外另辟有三门,南侧的城门紧靠城根,另外两个位于月城正门北侧拐角的地方。需要指出的是,月城正门北侧拐角的这两个城门是水城门。同样,在主城门北边的主体城墙上,在月城与方城之间,对应的也有一个水门。这三门之间形成一块约占月城总面积三分之一的水城。
船只经过月城的水门到达这里,无需经过方城,可以直接穿过主城墙上的水门进入城区水道。方城的南侧也开有一门,这个门在画面上
表现得一目了然,它与月城南侧门的位置相对应。因此,除非走水道,否则要想从南面侧门进入城区,同样需要经过三道关卡。阊门的防备之严可想而知。但我们可以从月城的墙缝中长出的小树、月城城墙上遛马的人、方城城墙上晾晒的衣物、放风筝的顽童以及前面提到吊桥上的建筑等等描写,感受到此时此景一片安康
祥和的气氛。种种细节都说明了
苏州城承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