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
京都汴梁,每年七月初,街市上出售一种大小不一、
泥塑彩绘的婴孩
偶像,名叫“磨喝乐”,是闺中少妇
七夕乞巧时的供物,含有“宜男”的企求。有的“磨喝乐”,一对竟值数千钱。有说“磨喝乐”,来自梵语,意为“须臾”之意。
七夕的前三五日,
汴梁市面便热闹起来。仕女出游,穿着
美丽服装。兴尽归来的时候,手里拿着摘下的荷莲枝,向路人打招呼。孩子们也特意装扮起来,舞动手中荷莲,一路踏歌。说是效颦“磨喝乐”。看来,这个“磨喝乐”是与荷莲为伍的。晋王嘉《
拾遗记》:“
西王母见穆天子,玉帐高会,进万岁冰桃,千年碧藕。又进素莲一房,百子。”如此,荷莲依然与“宜男”有关。再说,荷与“和”,莲与“连”,都是好字眼,难怪后世生发出那么多的吉庆的“口采”来。由此可以印证,河南禹县扒村古钧窑釉
瓷罐上的“婴戏莲花”图象,不是什么人随意
构想出来的,而是人们“宜男”观念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