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东临
北寺塔、西邻阊门的桃花坞作为年画主要产地的地位和影响更为凸显。明中叶苏州
民间刻书最盛,与南京、北京、
杭州一起为全国四大
雕印中心。
明万历年间胡应麟在《
少室山房笔丛》中记:“今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燕市也,
金陵也,
阊阖也,
临安也”,“凡姑苏书肆多在阊门内外及
吴县前,书多精整,然率其地梓也”。
阊阖即阊门,苏州人有“金阊门、银胥门”的老话,故
明季苏州坊刻多冠以“金阊”二字。刻书和插图
版画的兴起,对桃花坞
木版年画的产生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如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
吴县知县邝璠所编《便民图纂》,全书计插图31幅,每幅图上方均为反映吴中
农桑等事的
竹枝词。这种上诗下图的形式,在后来桃花坞年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可视作
民间年画艺术之
粉本。当时桃花坞一带聚集了许多手工艺作坊,如扇笺肆、颜料店、绣作、金银作、
漆雕、红木
雕刻等。仅依据现传世年画上的版铭(许多年画并无版铭),就可确认清初至近代
画店作坊名号
四十余种,其中有桃花坞地名的占三分之一,桃花坞
木版年画大体形成于明成化、嘉靖至万历年间,因为苏州著名文人画家曾参与,常见有署名
唐寅、
仇英等人的作品,当然多是
民间画工临摹托名,但市民无不喜闻乐见,故声名远扬,成为品牌,以至于后人将桃花坞年画作为泛指苏州
木版年画或苏州
民间年画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