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
木版印刷年画起于何时?至今尚乏实物根据。按《
东京梦华录》卷十曾记有“贴
灶马与灶上”和“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锺馗、
桃板,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知北宋期间
木刻印刷的年画,
民间已普遍贴用,且样式繁多,可是从题材来看,大都还没脱离
宗教的内容。后来甘肃黑城发现的两幅约为
辽金时期遗留下来的
版画,一题“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一题为“义勇武安王”,前者
形似小说
扉页插图,后者仍属“神祃”一类的“圣像”。到了明代,随着纺织、矿冶、
陶瓷、
造纸等
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繁荣起来,且每行都有“行会”和
行头。基于当时经济上这一特点,文学和
版画艺术也呈现出
群芳争秀之景象;富有人民性的民歌、小说、
戏曲、
传奇等,不朽佳作的迭出,刺激了
版画插图和印刷业的飞速进展;
印刷术在字型上有了铜、铅、锡、木等活字的应用;
版画插图方面
刻工往往兼能自行拟稿,置绘刻于一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人民也就有对自己的美术家——
民间艺人——要求他们
创作出来更符自己心意的美术品,而那装饰室内供人欣赏的、又含有吉祥意味的
木版年画艺术,也就在上述这一基础上并融合了传统绘画艺术的优点,而渐形发展起来。到了晚明万历年间
版画黄金时代之呈露,小说、
戏曲几乎是无不附图,更促进了
木版年画形式的完美和成熟。如存于国内最早的两幅年画:《
九九消寒图》(弘治元年——1488——
刊刻)和《
寿星图》(隆庆元年——1567——印刷)作比较,就可看出前者只是单线
拓印,后者已是
木版着色了。创于明末杨柳青的年画,最初也是和《
寿星图》一样,同是先用
木版印出线纹后,再用
彩笔填色而成。后来即使采用了
木版套色,然而艺人为了仍保持其固有的传统绘画之
风格,在最后一道工序,还要将人物的头脸衣饰等重要部位,加以敷粉施金
晕染一番。这样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一种既有
遒劲工丽的
木刻韵味,又不失民族传统绘画
风格——即后世人们评论
画品时所常引用的:“杨柳青
木版年画味”之
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