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是否是国之根本?象征意义是否大于实际意义?是否真的像皇太极所言“
宽衣大袖”会导致“待他人割肉而后食”?这个问题离题太远,本文不作讨论。但清朝统治者坚信“北魏
辽金以及有元,凡改汉
衣冠者,无不一再而亡。后之子孙,能以朕志为志者,必不惑于流言。于以绵国祚,承天祐,于万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正是吸取了辽、金以及元朝的历史教训,
衣冠的问题,在清朝受到格外重视。为防止满族贵族忘了祖训,乾隆曾说:“朕每敬读圣谟,不胜钦凛感慕……我朝
满洲先正遗风,自当永远遵循,守而勿替。”二十年后,他再次强调“以
衣冠必不可轻言改易……所愿奕叶子孙,深维根本之计,毋为流言所惑,永永恪遵朕训,庶几不为获罪祖宗之人,方为能享
上帝之主,于以永绵国家亿万年无疆之景祚。”可见,满式
衣冠,始终为清朝统治者所坚定不移地执行,并未在政权稳定时有所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