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柳青年画相比较而言,桃花坞
木刻年画的艺术特色是一版一色,
线条劲健、构图丰满、
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早期的桃花坞
木刻年画
风格较为
雅致,在处理仕女、风景、花卉等题材时,多采用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成。在画面的处理上,也可以明显看出受到宋代院体画、明代
文人画的影响。清康熙、乾隆年间,由于众多文人
雅士参与到年画的
创作当中来,因此清雅细秀、构图复杂是这一时期桃花坞
木刻年画的主要特色。仕女娃娃和
世俗风景类在艺术特色上尤其具有独创性,具体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仿古,这一时期的年画
创作,无论是在题材选择还是
色彩运用、手法处理上,均悉心摹仿宋、元、明以来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风格,继承发展了中国
卷轴画的传统形式,
创作出一种别具匠心的
木刻风格,如《
寿星图》、《美女图》等;二是“仿
泰西笔法”,清康熙、乾隆年间,桃花坞
木刻年画在技法
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仿
泰西笔法”。工匠在
创作年画过程中,大胆借鉴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和
明暗对照原理,将西洋
铜版画的艺术特色融入到桃花坞
木刻年画
创作中,以
木刻版画的独特技法和形式
表现西洋绘画的特征。这种融入西方绘画
风格创作出来的年画,与传统年画相比较而言,往往在
线条排列上细密匀正,强调透视,讲究
明暗。如乾隆年间
创作的《
姑苏万年桥图》便是明显一例。该图将
万年桥画于上部,桥上人来人往,桥下
舟楫往返,其间穿插了龙舟竞渡的热闹情节,河两岸及城内大街两旁,市肆林立,包括绸缎、
酱园、
酒坊、冶坊等商业手工业,都不厌其烦地作了细致描绘,生动地画出了“姑苏城外锦成堆,商贾肩摩云集来”的盛况。作者在
创作中利用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整个画面以固定视角出发,远近层次井然,人物
比例近大远小,重在
表现建筑风貌,使画面中所有景物在同一个空间中得到了有机安排,俨然一副西洋风景
版画。这类模仿西洋
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在当时还出现了不少,如《陶朱致富图》、《西湖十景》、《
山塘普济桥》、《
百子图》、《三
美人图》等。这类年画在人物面部、衣纹、
树石、房屋、动物的羽毛等方面均用
明暗来
表现,有的甚至在画面开头就直截题明“法
泰西笔法”、“仿
泰西笔法”、“
仿泰西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