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苏州的繁华
绮丽之观,历史上屡有起落。大明江山初定,
朱元璋因忌恨吴人支持
张士诚,就强令江南豪族大批迁移,致使苏州民生凋敝、邑里萧然、生计鲜薄。明早期的
艺苑画坛也相当冷落萧索,远不能望宋、元之项背。直至明中叶,随着经济、文化的复苏,江南人才辈出。成化至嘉靖年间(1465-1566年),江南地区崛起了一批画家,取代“院体”、“浙派”而主盟画坛上百年,在中国
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初徐沁《明画录》
著录明代画家
八百余人,而苏州一地即占一百五十余人,代表人物有
沈周、
文徵明、
唐寅、
仇英,号称“
吴门四家”。
唐寅(1470-1523年),字子畏,一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出身于苏州阊门内皋桥吴趋坊一商贾人家,早年风华文采,倾动一时,举乡试第一(
解元),30岁入京赴试,受科场舞弊案牵连,仕途受挫,37岁那年在桃花坞筑桃花庵,以卖画鬻文为生。那首《桃花庵歌》也正是作于此时:“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