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地区最早的有据可查的
刺绣品源于西汉时期的汉墓。一个是
大葆台西汉墓,另一个是
老山汉墓。通过出土的实物可以初步推断西汉时期是北京地区
织绣发展史上的一个小高峰。
大葆台西汉墓傅物馆位于北京城南约15公里的
丰台区花乡郭公庄南,是一座建立在汉代王陵遗址上的博物馆,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帝土陵遗址博物馆。1974年6月,在北京大葆台发现两座大型的汉代墓葬,经专家认定为西汉广阳国顷王刘建(前73-前45)及其夫人的陵墓。墓葬出土了400多件
随葬品,其中
丝织品12件,有绢类、
刺绣、
漆纱和组带等。其中出土的
绢织物较多,有
驼色、
棕黄色及
深褐色等。
绢织物中不规则地夹有
丝绵及
朱砂,织得极为紧密,平滑光洁细薄如纸,是当时被称为纨素的高级平纹丝织物。有绛紫绢地
刺绣片2件,
绛紫色的色调沉着、
艳丽,是战国以来名贵一时的“
齐紫”传统染法染成的。
刺绣花纹是
典型的汉代藤本植物图案,单位纹样的构成由一条反S形为
骨架,两端再饰以蓓蕾和花穗,是两汉规范化的装饰纹样。花纹有6种颜色,绣工很精致,在绢底上先以墨线绘出
底稿,绣片全部采用锁法绣成,由于它的纹样单位较小,条蔓花叶都很纤细,所用
丝线应为
劈丝后的
丝线,
针法灵活多变,五彩缤纷,富有表现力。这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
织绣品实物,对于研究北京地区的
刺绣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坐落于苏州的
苏绣博物馆就收藏了该墓的一块绣片。另外,该墓葬的
地宫规模宏大,结构特殊,使用的是汉“天子之制”,即西汉皇帝御用的最高级葬具体系,这也为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和西汉时北京历史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它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这些
织绣实物是服务于上层社会阶级使用的。此外,出土的物品中许多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是研究西汉中晚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