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成都府尹吕大防办“
成都府锦院”。据吕大防《锦官楼记》记载,锦院有一百二十七间机房、一百五十四台
织机,日用挽丝之工百六十四,用杼之工百五十四,
练染之工十一,纺绎之工百一十。到南宋时,
成都府锦院的
锦缎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换马的需要,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茶马司就自办
织锦工场生产被褥、
椅披等折抵马价。不久,又在成都的应天寺、北禅寺、鹿苑寺增辟三个工场,后来为了便于统一管理,于宋
孝宗乾道四年(1168)和
成都府锦院合并为一个,地址设在旧廉访司的洁己堂。于是,锦院的规模更大。
茶马司锦院织锦主要销售吐蕃,其次销苗族。贸易地点有黎州、叙州、
南平军和文州。每年生产数量,按少数民族送马数量而定,马多多织,马少少织。其花色很多,图案的取材范围较为广泛,仅据元费著《
蜀锦谱》记载,就有二十余种。大部分富有生活气息,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习惯,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如
百花孔雀、
瑞草云鹤、
穿花凤蝶、如意牡丹、
宜男百花等。其中,有集
写生花卉和几何纹样为一体的“
八答晕”锦;有灯笼锦,灯旁悬结谷穗,灯下隐隐有蜜蜂飞动,隐喻五谷丰登的意思,还有来自国外,后来成为我国传统纹样的狮子飞马打球锦。飞马打球相当于现在的
马球,是唐时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人骑在马上,用杖争先击打地面上的圆球。所谓狮子飞马打球锦,圆球每聚三个或四个为一组,组与组间、球与球间,加上各种花纹。这种纹样,通称为
皮球样。最能代表
蜀锦风格的“锦上添花”锦,也是在宋时织成。
成都府锦院合并后形成规模更大的锦院,主要生产皇室用锦、贸易用锦,品种有
八答晕锦、灯笼锦、
落花流水锦等。南宋后期,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织锦中心随之南移,虽然蜀地缓慢地发展着,但已潜伏着衰落的阴影。元代,丝织工艺的中心进一步南移,成都
织锦生产规模已远不如南宋时。